媒介景觀與虛實共構空間:光環境藝術范式演進研究
2023-04-28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張林、許寒添

30414
導語: 運用范式相關理論研究光環境藝術的發展演變,是學科理論體系構建的重要一環。 光環境藝術范式主要有四種:以環境亮化與照明為目的的功能范式;以環境美化和構建視覺重點為目的景觀范式;以信息傳播為目的的媒介范式;以建構人與環境和諧共生、打造虛實共構空間為目的的后人文范式。 對四種范式演變的界定與分析,可為我國光環境藝術實踐創新提供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論導引,為本學科建設厘清路徑與方向。
【內容摘要】 運用范式相關理論研究光環境藝術的發展演變,是學科理論體系構建的重要一環。 光環境藝術范式主要有四種:以環境亮化與照明為目的的功能范式;以環境美化和構建視覺重點為目的景觀范式;以信息傳播為目的的媒介范式;以建構人與環境和諧共生、打造虛實共構空間為目的的后人文范式。 對四種范式演變的界定與分析,可為我國光環境藝術實踐創新提供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論導引,為本學科建設厘清路徑與方向。
【關鍵詞】 光環境藝術;范式;媒介景觀;虛實共構
一、光環境藝術與范式研究
當我們談論光環境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對于一個新生的學科總是要面臨這樣的審視與疑問。
“光環境”一詞最早源于建筑環境工程學,是研究光及相關因素在建筑上應用的理論和實踐的科學分支。自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對光環境的研究在兩個維度上逐步深入。 基于工程學方面,首先一些研究者投身于光環境對農業、林業等相關領域影響的研究,探索光環境在家禽養殖①、森林培管② 等領域的功能效用,在光對非人體的效用研究上做出了探索;其次,高履泰、陳仲林、奚于成等學者研究包括照明水平、眩光、亮度分布、光影、光色、顏色顯現等參量在視覺環境的影響作用③,并且嘗試將光環境的環境效用與心理學、人體工學、視覺環境等學科進行交叉研究④。 光作為一種建筑審美與造型元素也受到一些學者的重視,提出光環境作為一種建筑的“附加物”,具有豐富空間內容、裝飾空間藝術、烘托空間氣氛的作用。⑤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的光環境研究整體方向也呈現出從建筑照明工程向建筑照明設計過渡的發展路徑,出現了“從照度計算到美學評價的動向,從數量到質量的動向”⑥。
因應自上個世紀末開始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和照明技術變遷,2013 年中國傳媒大學率先在國內設立光環境設計本科方向,提出光環境設計“作為一種公共信息載體和公共藝術行動,是一種人與城市之間的交互性景觀”⑦。 隨著對這一學科的認識逐步深化,我們認為,光環境藝術融合了藝術學、媒介研究、傳播學、新媒體技術、媒介環境學等相關學科,是研究“光” 介質在現實或虛擬空間中,實現視覺滿足、信息傳播、藝術呈現和文化承載等功能的理念和技術及其他相關要素的新型交叉學科。光環境藝術圍繞構造“藝術 + 人文 + 科技 + 生態” 四位一體光影空間,廣泛、深度參與夜形象規劃設計、文旅夜游光環境設計、大型展演視知覺設計、虛擬光環境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公共空間建設。 這樣的認識和定位,讓“光” 從環境設計的附屬者、被動參與者,逐步向“以我為主” 進行價值挖掘和培育方向的轉變,與此同時,亟需相關研究跟上實踐進展,向建設理論體系和理論框架的方向發展。
從學科研究的角度看,光如何被人類發現、利用特別是近幾十年光環境藝術創作實踐缺乏歷史的、系統的梳理,而這是建立理論框架的前提。 如何對其進行梳理,范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理論基礎。 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Kuhn T. S. )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范式”的概念,認為范式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理論體系。⑧研究指出,范式“是科學群體所認可和接受的概念、方法和科學體系”⑨,“在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為這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們提供了模型問題和解決方案”⑩,“只有獲得明確的具有約束力的‘范式’,這個科學領域的發展才標志著走向成熟”I1。 “‘范式’確定后,科學共同體的研究都不必從頭開始,新老成員都在‘范式’的基礎上研究‘范式’ 所提出的新問題,他們可以深入研究本領域最前沿的重大問題,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解決更多的疑難,提高工作效率?!盜2這里所說的“范式”,可以理解為:歷史地看待某一領域研究對象的發展,將實踐中成熟的經驗、階段性特點加以系統化、理念化、模式化,形成普遍認可的知識框架和體系,為新問題的提出、新趨勢的發展提供背景和參照。 對于新興的光環境藝術學科來說,借助“范式”這一理論及相關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刻認識光環境藝術不同發展時期的特點和模式,聚焦行業實踐所展現出來的演進態勢,構建認識框架和理論體系,使理論與實踐產生更緊密的互動,進而為行業實踐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為急需的人才培養找準明確的方向。
二、光環境藝術范式的演進
國內光環境藝術范式的轉變是以人的需求為核心驅動、以光媒介工具的技術迭代為基礎進行的。 需要說明的是,范式演進不是簡單的新的取代舊的,不同的范式可以同時共存,這一過程展示的是認識和實踐的逐步深化。
(一)功能范式
功能范式,簡而言之就是功能至上,即任何設計都要保障產品功能及用途的充分實現。 芝加哥學派代表性人物路易斯·沙利文(Louis HSullivan)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的口號。I3光被發現和利用的革命性意義就在于它的視覺功能,使人獲得更大的安全活動空間。 光的功能性演進主要是圍繞光源的迭代進行的。中國和西方的科學家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對光的規律進行研究,總結光的鏡面反射和小孔成像原理。 隨著“波動光學”和“量子光學”以及光度學、色度學的發展,近代光源研究的基礎理論框架已經奠定,相關研究則進一步拓展了光在功能應用層面的可能。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光源在光效、顯色性、使用壽命等方面不斷進步。 近 40 年來,半導體光源的出現,在能耗降低、體積變小、光譜靈活性、操控便利性等方面發生了革命性的突破,使光的功能在更高程度上滿足人類需要,為拓寬應用領域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與其他范式相比,在功能范式中研究路徑更強調定量研究與實證研究,對參與人員、實驗設備和實驗環境要求更高。 無論國內外,從事相關研究的單位多是具備較強工程學科體系的高等院?;蛘哐芯繖C構,而且由于功能主義范式本身涉及的學科非常廣泛,科研單位開展研究往往也有明確的側重點。 在國內,如清華大學已經開展了有關照明光色等方面的研究;同濟大學則保持其在光源研究與健康照明領域的優勢;天津大學多年從事圖像數字化方法的測量、評價和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等。I4在國外,如法國里昂的飛利浦室外照明應用中心(Philips Lyon Outdoor Lighting Application Centre)、美國倫斯勒工藝研究所的照明研究中心(Rensselaer Lighting Research Center)則依托學校、企業和政府的多方聯合,開展了包括建筑照明、光源技術開發、光與健康、人因研究( human factors)等多維度的功能性探索。I5近年來,隨著學科交叉的深入,相關研究出現了更多細分的方向,如對于“易犯罪”空間的研究I6、生物在光環境中的行為學研究I7、光環境中的人居健康研究等I8,涉及到生物學、醫學、功效學、心理學和生理學諸多領域I9。 可以說功能范式的研究為相關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實證研究和技術支持。
在光環境藝術的范疇里,功能范式看上去跟藝術“距離”較遠,但它是后來發展出的一切更為“藝術”的范式的基礎,更何況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化場景照明也是很多藝術作品環境的底色。
(二)景觀范式
“景觀” 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指涉不同。 景觀對應landscape時,通常指物質層面的可視化的風景,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景觀對應specta?cle時,偏向于哲學層面,更多指向符號、圖像等非物質存在。 本文所指景觀,包含了以上兩個方面的內涵和外延。景觀范式是功能范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其強調光不僅僅是附屬的“亮化”,更是主動的“美化”;不僅僅是服務“外觀”,更要透射“內涵”;在突出審美價值的同時,也賦予深層的文化意義。
在光環境藝術中,景觀范式兼有空間屬性與文化屬性。 空間屬性方面,光成為服務于構筑物空間結構、肌理呈現與裝飾效果的重要手段。 正如路易斯·康(Louis Kahn)所說:“光與空間形成了共振,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0而不同景觀的空間光環境設計,更多服從于人的活動需要和審美需要,其視覺品質及所形成的場域特質顯著地影響人的心理體驗,進一步觸發人的各種行為。 文化屬性則更為寬泛,具體表現為夜景與夜形象的表達,是政治、經濟、人文等現實訴求和歷史積淀在視覺層面的投射。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的城市夜景亮化、美化有兩個發展取向,第一種是城市夜形象構建,由多個標志性景觀組群光環境的鋪排渲染,展示政治祥和、文化自信的國家風貌,代表性的場景包括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G20 杭州峰會、廣州亞運會等大型政經文體活動;第二種是地域文脈和文化符號的挖掘、呈現,為經濟和文化活動提供高質量的空間依托,為文旅產業賦能,拓展夜游市場,這主要體現在各地大力打造的特色夜經濟區,如西安的古都風韻、成都的休閑勝地、重慶的8D魔幻城市等,吸引著大批游客夜晚去打卡游覽,成為各個城市另一張靚麗的名片。
在我國城市光環境項目數量快速擴張的階段,景觀范式也逐漸暴露了諸多問題。 如視覺符號的隨意堆砌(龍鳳造型)、甲方拍板定案的“權力審美”、照搬國外城市模板的“ 貪大求洋”,還有建筑之間為了爭奪夜間視覺焦點的“亮度攀比”,都成了景觀范式盲目發展的體現。 在光環境藝術范式的轉化過程中,不同的范式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明顯。 景觀范式一些理念甚至走向了與功能范式背道而馳的方向,比如泛光照明的濫用不僅造成了亮度能效溢出,導致眩光污染問題,同時也造成了電能的能源浪費。城市溢光在空氣懸浮物的反射作用下,提高了天空背景亮度,甚至會影響到天文觀測和鳥類、昆蟲的棲息,不利于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 對于色彩模板化運用,如藍光象征安靜,綠光象征生態等手法也往往和觀看者預期的感受背道而馳,尤其是藍、綠、紫等冷色彩光在建筑物立面上大面積、長時間地投照令人產生不適。21
(三)媒介范式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變革,光環境藝術呈現出一種從工具向媒介演變的趨勢。 當人們感嘆往日街頭的叫賣聲、小吃攤的香味在城市中越發難以感知時,媒體立面、廣告燈箱則充斥在街頭巷尾,人們對于城市空間的實在性與身體性感知進一步被視覺感知取代。 以光視技術為核心的體驗性媒介技術(experiential technolo?gy)22將城市轉化為一種以視覺為主導的知覺空間, 呈現出一種“非地域”的特征 (non?place)。 隨著信息傳播的泛在化,空間環境(不限于建筑) 作為信息界面應用越來越普遍,功能越來越強化,實現了數字景觀與城市環境特別是建筑(群)的結合,我們把這種光環境藝術的呈現方式稱為媒介范式。
媒介范式由來已久。20世紀30年代商業繁華的上海灘,每到夜晚霓虹閃爍、流光溢彩成為時代的標識。那時的霓虹燈主要用于店鋪名稱的凸顯,這是早期的光用于信息傳播的樣態,時至今日,這一功能應用也十分普遍,此處不再贅述。 在這里我們重點分析一下是近年來異軍突起、受到廣泛關注的城市界面的信息呈現的潮流。
與景觀范式相對而言,媒介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將光環境藝術的重點從“視覺焦點爭奪”轉移到“內容呈現” 上。 媒介范式可以是城市形象尺度的,比如各地大量出現的“一河兩岸”燈光秀,代表性的杭州錢江新城燈光秀,由70萬盞LED燈組成,安裝在錢江新城核心區沿岸的30棟高層建筑外立面上,將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及杭州logo等元素輪番播放,連成一幅巨大的畫卷。 媒介主義范式所傳遞的信息可以是文字的,如各種節慶時地標性建筑上的標語口號;也可以是非文字的,包括光環境藝術的造型、色彩、動態等,無不傳遞信息,美國的帝國大廈有著名的亮燈儀式,春節期間經常亮起中國紅,以示對中國傳統的重視。
宏觀尺度的媒介范式光環境藝術,與景觀范式有相當程度上的重合,我們將其稱為“媒介景觀”。 這個詞既強調了光環境具有傳播界面的特質,又考慮了帶有這樣界面的建筑、景觀往往體量巨大、造型奪目,其承載的信息不像一般大眾媒體那樣以數量和時效為重,而在于引起注意、受到震撼的紀念碑式的存在。 正如一些學者所說:“在夜晚的輪廓線中,確定一個突出的位置已成為一種微妙而強有力的廣告形式?!?3
媒介范式作用于建筑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建筑失去自身的特征,脫離其功能性,墻體的承重、保溫、采光等功能被其他諸如框架結構、屏幕和影像等設備設施取代,成為服務于視覺的純粹平面。 而很多圖像內容千篇一律,體現不出傳播內容的獨特性,對建構地域、城市形象幫助不大,達不到應有的傳播效果,投入產出失衡。
(四)后人文主義范式
后人文主義( posthumanism)是與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相對而言的。 后人文主義就是要“挑戰人類與非人類之間在本體論上以及倫理上的區分”24,因此,倡導去人類中心化和人類與萬物和諧共生,是后人文主義的主要特征。后人文主義對學術研究產生了普遍影響,“后人文主義研究涉及諸多學科,從而打亂了傳統學科設置和研究范式之間的森嚴壁壘,有助于不同學科知識的整合和融通”25。作為多學科交叉產物的光環境藝術專業,對其有參照意義的是后人文主義影響下的文化技術范式研究,“通過對技術、文化和人類關系的重新定位,將身體、媒介、符號等技術視角一同納入了文化研究范疇,確立了打破主客二元對立、探索人類與非人類共生模式的后人類取徑”26,由彼及此,我們把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和人與環境共生、交互作用,這兩個正在發生并預示著未來的趨勢作為后人文主義范式加以研究。
以媒體融合創新為特征、以5G技術為支撐,人工智能、人機共生迭代更新的信息化時代,萬物智聯將融合、重構和賦能各個領域或行業。 與光點像素的理解互動,成為了人類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虛擬的數字化身能實現甚至超越日常的交往場景,“如今人們卻越來越多地通過媒介化的社會互動,在虛擬空間建立替代性的社會意義”27。 光環境藝術與日??臻g緊密結合,人與光環境共同作為一種媒介存在。28人與虛擬空間的融合互動使光環境具有超越傳統城市設計與城市夜景照明的意義,而虛擬環境中的光環境體驗仍然無法徹底脫離真實空間的干預與影響,虛擬與現實互相融合共生的光環境藝術所創造的“空間環境”,我們稱其為虛實共構空間,它在未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里將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虛實共構光環境以藝術與科技為依托,是一種利用高科技手段來創作的新型藝術形式,它將造型、表演、動畫等藝術形式與工業設計、大數據、人工智能、交互技術等科技手段融合在一起,所創造出的虛擬環境與實際環境相互共構,制造多層次的更加豐富的感官體驗。 如果說媒介范式的光環境是建立在人對于圖像的光點像素化的視覺圖式的接受與習得之上,那么后人文主義則借由光電信號的實時傳播,光環境對于人的知覺認知的仿擬、反饋甚至介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基于多通道視景同步技術和立體顯示技術的CAVE系統、Oculus Rift頭戴顯示器的VR系統等虛擬現實設備和AR的微軟抬頭顯示器Microsoft HoloLens等虛擬設備,都在不同程度構建一個內部自洽的擬態環境,而非是媒介主義的貼片式建筑。
當然,“去人類中心化” 并不是“去人化”,而是強調萬物和諧共生,我們前面所說的光環境藝術范式幾種形態存在的問題,在后人文主義范式下找到了解決的思路。 與環境友好相處的生態光環境設計,研究光對人的健康、生理節律的影響,推廣綠色低碳技術,通過對光的控制營造健康的、高質量的空間環境。與歷史同時空“對話”的人文光環境設計,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將地域文化符號和歷史情境、事件融入到光藝術中,重點喚起當地人的記憶,防止千城一面。
三、范式演進對當代光環境藝術實踐的啟發性
(一)影響光環境藝術范式演進的動因
1.?人的需求層次變化
?總體上看,光在人類生存發展中的滿足需求的層次也遵循著從低到高的過程,當然不是簡單地一一對應關系。 生理和安全需要更多體現在功能范式上,歸屬和愛的需要、審美需要更多體現于景觀范式,認知需要主要體現在媒介范式上,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后人文主義范式中有所體現。 這說明,光作為生活必需品,對它的需求的變化基本與人的總體需求一致,這是推動光環境藝術范式演進的內在動因。
發現并善用人的內在需求打造光環境藝術是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研究方向。 中國傳媒大學建設了光環境情境模擬與虛擬仿真實驗室,重點開展光視審美效應研究、光環境情境模擬研究、光環境虛擬仿真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借助視覺心理學、環境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環境行為學等知識和方法開展實驗,深入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通過光環境的變化干預人的行為、滿足人的高層次需求的基本規律,開國內這方面研究的先河。
2. 技術加速升級迭代
人類歷史上相當長時間內,與光相關的技術主要體現在光源上。 光源技術的進步開始階段相當緩慢,并且都是朝向如何提高照明品質目標前進的,相關控制系統的發展與反光器材料的改進也影響到光環境藝術的照明呈現,功能主義范式聚焦于這一方面。 隨著光源及相關技術和工藝的提高,與審美和視知覺體驗相關的景觀主義范式才得以出現。LED的出現是光源技術的革命性變革,大大加快了光源迭代的速度。 以中國為例,2004年科技部啟動“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2007年半導體照明逐步取代白熾燈照明,2012年逐步取代熒光燈照明。 半導體照明相較于傳統光源有眾多優點,如節約能源、響應速度快、長壽命、體積小、部件結構穩定,能適應各種惡劣條件29,可控性相比傳統光源也大大增強,其主流控制系統包括總線式智能控制系統、網絡照明控制系統和一體化系統等,可以在不同層面實現對包括光源亮度、色溫、色彩的調控和與影像的匹配,甚至配合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系統的接入。 與此同時,光環境的非視覺效用也被進一步開發,其在生理理療、兒童智力開發、促進動植物生長等領域的應用被進一步發掘。30
3. 城市發展躍遷
光環境的升級與城市化水平呈現高度的相關性。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城市不僅在空間尺度上進行擴張,同樣也在時間維度上向夜晚進一步延伸。 城市的發展作為世界性的課題,為光環境帶來新機遇、新發展,同樣還有新問題。在中國,近幾十年來的高速城市化同樣帶來了光環境的跨越式發展。 同濟大學郝洛西教授 將中國的城市光環境發展 (1992—2012)分成三個階段,從點(標志性建筑)和線(城市軸線)向面(區域) 擴展,到城市的高速發展要求光環境設計等匹配工程同步跟進,再到“人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成為光環境的新課題。31國家近年來也越來越關注光環境的發展問題,2019 年來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澘力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 等指向性文件,“夜經濟” “夜間旅游” 成為社會大眾與學者關注的焦點詞匯,掀起了行業發展的熱潮。32
(二)光環境范式演進的走向
隨著技術的迭代和創作觀念的轉變,光環境藝術在照明功能日益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向更美、更有內涵、更多視覺幻象的方向各自深入,范式由此確立。 隨著技術進步和應用的豐富,同一項目可以兼容不同的范式,發揮各種范式的優勢,建構立體的表達空間。 特別是范式演變到目前階段,自覺兼容的創作理念越發受到重視,比如,以景觀范式為主的創作中,功能的完備程度、人的生理節律、自然的可持續程度都被納入到需專門考慮的范圍。
就目前來看,功能范式仍然是光環境研究的重要基礎,而在景觀與媒介主義范式指導下的光環境商業項目則在國內占有較大比重,這也是城市發展、夜生活豐富的必然結果。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光環境會呈現出更加復合多元的面貌,一方面在工程層面會更加智慧,與互聯網、云端技術進一步結合;另一方面與虛擬技術結合形成“虛擬現實連續統一體(VR continu?um)”33,以光為媒介將現實環境與虛擬圖像進行結合,用戶可以進行高真實感的交互式三維瀏覽與操作,為光環境藝術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光環境藝術范式折射出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的難度
光環境范式演進面臨的難題主要在于,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缺少專業能力強的人才。 這是新興交叉學科面臨的普遍困境。 一方面,光環境藝術作為一門交叉學科,需要把藝術學、設計學、傳播學、戲劇學、建筑學、新媒體技術等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成一個有機系統,形成專業特質;另一方面,融合中的知識框架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甚至是試錯,而學生面對來自不同學科的異質的知識以及由此建立的課程體系,往往表現出不知所學為何的狀態,人才培養的“綜合”與“專精”上存有矛盾。 環境設計(光影空間藝術)專業前三年課程地圖見圖 1。
四、結語
廣義上的光環境的發展史幾乎貫穿于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 然而狹義的光環境藝術范式研究卻只是晚近的事。 光環境藝術是一個新生的領域與方向,不同范式光環境藝術研究齊頭并進、融合生長。 在時間的長河里,功能范式視角下的光源技術還能發生什么革命性突破?景觀范式的光環境藝術如何締造中國氣派? 媒介范式的光環境藝術能否會像《三體》中描繪的那樣將信息“閃爍”在虛空中? 后人文主義的光環境是否能夠實現虛實空間自由轉換? 這些問題都將吸引人們更多了解光環境藝術,創造光環境藝術的新范式。
圖1 環境設計(光影空間藝術)專業課程地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田中克英、方德羅:《雞的光環境與光照管理》,《家畜生態》,1983年第2期,第55-62頁。
?、?安藤貴、潘國興:《林內的光環境———非皆伐作業法的基礎理論》,《中南林業調查規劃》,1986年第1期,第44-49頁。
?、?陳仲林、奚于成:《建筑光環境評價方法》,《照明工程學報》,1992年第4期,第35-39頁。
?、?高履泰:《建光環境理論的探討》,《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第83-92頁。
?、?黎志濤:《人工光與室內設計》,《建筑學報》,1989年第1期,第25-29頁。
?、?Mark Stanley Rea. IESNA Lighting Handbook: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The Iluminating Engineering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2000. pp.351-367.
?、?張林、杜彩:《光環境設計學科建設構想》,《現代傳播》,2013年第12期,第118-121頁。
?、?[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李寶恒、紀樹立譯,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頁。
?、?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頁。
?、?羅建中:《領域知識工程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20年版,第50頁。
I1 I2 曾令華、尹馨宇:《“范式”的意義———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文本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第74、75頁。
I3 Sullivan,Louis H. 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 Considered. Lippincott′s Magazine,March 1896. p. 403.
I4 張明宇:《國家城市照明教育、研究中心建設可行性預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6-7頁。
I5 劉木清:《LED對照明學科的深遠影響》,《照明工程學報》,2014年第6期,第1-7頁。
I6 馬瑞:《城市“易犯罪”空間研究》,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第21頁。
I7 張澤、汪慧菁、黃志力:《光波長與強度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時間生物醫學專業委員會學術研討會暨換屆
會議論文匯編》,2015年第55期,第1頁。
I8 郝洛西、曹亦瀟:《面向人居健康的光環境循證研究與設計實踐》,《時代建筑》,2020年第5期,第22-27頁。
I9 張明宇:《國家城市照明教育、研究中心建設可行性預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12頁。
20 李大夏:《路易斯·康》,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頁。
21 馬劍、王立雄:《城市夜景發展中的探討與反思》,《城市規劃》,1999年第6期,第43-45頁。
22 Coelho C,Tichon J,Hine T J,et al.Media Presence and Inner Presence:The Sense of Presence in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Amsterdam:IOS Press.2006. pp.25-45.
23 Dietrich Neumann. Architecture of The Night. World Architecture. 2001. p. 74.
24 25 肖明文:《身體、機器與后人類:后人文主義視角下的〈救人就是救自己〉》,《文學理論前沿》,2014年第2期,第37、33、39頁。
26 劉永強、吳宏宇:《文化技術理論:后人文主義視角下的身體、物質與符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21年第4期,第84頁。
27 程士強:《元宇宙的空間生產與空間正義———以元宇宙“虛擬城市”為例》,《河北學刊》,2022年第5期,第182頁。
28 王坤宇:《論后人類審美的三個維度》,《學術研究》,2021年第3期,第160-166頁。
29 Guo Hua,Zhou Taiming. Expected Application of LEDS in City Landscape Lighting. International Forum on LED Semiconductor Lighting,2004. pp. 137-139.
30 梁人杰:《智能照明控制技術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照明工程學報》,2014年第2期,第24頁。
31 郝洛西、楊秀、曾堃、金綺櫻:《中國城市照明規劃的探索與實踐》,《照明工程學報》,2012年第S1期,第18頁。
32 儲德平、廖嘉、瑋徐穎:《中國夜間經濟政策的演進機制研究》,《消費經濟》,2021年第3期,第24頁。
33 周忠、周頤、肖江劍:《虛擬現實增強技術綜述》,《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4年第2期,第158頁。
(作者張林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環境設計系主任、副教授;許寒添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環境設計系講師)
編輯:嚴志祥
【版權聲明】
1.凡注明來源∶"中國照明網"的文章,版權均屬中國照明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
2.凡第三方提供的稿件資料或轉載的文章,目前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鑒于本網發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著作權人發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只有登錄之后才可以評論,請點擊這里評論
在線評價